科普|拿什么拯救你?我的腰!
久坐工作、缺乏運動、彎腰駝背……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在給腰椎增加負擔?,F如今,“二三十歲的人,五六十歲的腰”,腰部不適的患者群體正日漸年輕化。許多飽受腰痛困擾的患者不禁要問:拿什么來拯救我的腰?這時候,就需要腰痛患者的必備“神器”——腰圍(護腰)來緩解疼痛。然而,在使用腰圍過程中很多患者仍舊會有困惑:不同人群的腰圍應當如何佩戴?一般腰圍要佩戴多久?長期佩戴腰圍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壞處?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。
什么是腰圍?
腰圍又稱護腰、護腰帶、束腰帶、腰托,用于腰椎患者的保守治療及手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。腰圍一般由可透氣的腰護網、高彈性的左右松緊帶、加強帶構成,內有半硬鋁合金條或醫(yī)用纖維塑膠條。
在患者康復過程中,腰圍可減輕腰椎的承重負荷,為機體康復創(chuàng)造條件;可限制腰部活動,增加脊柱穩(wěn)定性,減輕腰部疼痛。此外,腰圍還具有保溫、塑身等功效。
腰椎不適是怎么造成的?
腰椎是身體的“中流砥柱”,疼痛起來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,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格外提防這些導致腰椎不適的因素。
一是腰部外傷,急性外傷可促使已退變的髓核突出;二是職業(yè)因素,駕駛員等職業(yè)長期處于坐位和顛簸狀態(tài),易誘發(fā)椎間盤突出;三是過度或突然負重,腰部負荷過重或在未有充分準備時,突然使腰部負荷增加,易引起髓核突出;四是腹壓增高,如劇烈咳嗽、便秘時用力排便等可引起腰椎??;五是腰姿不當,當腰部處于屈曲位時,易促使髓核向后方突出,如突然旋轉,易誘發(fā)髓核突出。
對于腰椎不好的人來說,平時應當如何保護腰部?首先要避免久坐,工作一小會站起來走動走動。其次平時要盡量避免彎腰動作,尤其是彎腰搬重物。必須搬重物時,要蹲下來搬,且應將重物貼近身體;提重物時,應雙手均勻提重物,有利于身體兩側平衡。最后,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時刻注意挺直腰背,良好的姿態(tài)對于腰椎是非常有益的;建議腰椎不好的女性不要常穿高跟鞋。
哪些人適合佩戴腰圍?
作為緩解腰痛的護具,以下四類人適用腰圍:一是適合患有腰間盤突出、腰椎滑脫、腰肌勞損等多種腰椎疾病人群,特別是急性腰間盤突出癥和急性腰扭傷患者;二是適合接受過腰椎手術,需要康復鍛煉的人群;三是適合因工作過力或疲勞引起的腰部不適者;四是適合需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工作人群,如長途車司機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人群佩戴腰圍時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,佩戴時間也要與病情相適應。腰肌勞損、腰椎退變患者,可選擇一些有彈力甚至透氣的腰圍;腰椎手術后或者腰椎不穩(wěn)、滑脫的患者,建議用非常硬的腰圍;長期需要坐、站的人群,建議坐、站時就要佩戴腰圍;佩戴時間要與病情相適應,癥狀較重時,可經常戴用;病情較輕時,可間歇使用,睡眠或休息時可解除,癥狀消退后,應去掉,逐漸恢復腰部的正?;顒?。
產后女性往往需要保護骨盆,應購買低位腰圍。如果產婦腰部不適,則需要選擇有鋼條或樹脂板條的,用以固定體型,減少彎曲、緩解疼痛。另外,可以選擇帶有滑輪的拉帶,少用力就可以輕松綁定,這樣能確保在固定的同時不會太刺痛。材質盡量選擇輕便纖薄,透氣性好的。
腰圍可以一直佩戴嗎?
腰圍雖好,也不能長期使用。佩戴腰圍一般以4-6周為宜,最長不能超過3個月,行腰椎手術的患者應當聽從醫(yī)生的個性化指導。
對于患者而言,要防止過分依賴、不適當地長期使用腰圍。腰圍只在腰痛急性期使用。如果長期使用腰圍,過度固定,會減少腰部肌肉鍛煉機會,減少腰部力量形成,腰肌會逐漸萎縮,約束血液循環(huán)。而腰部一旦沒有力量,就很容易引發(fā)各種損傷,這些損傷會在取下腰圍后集中爆發(fā),從而造成新的損傷。
所以,應在腰痛等不適癥狀緩解后逐步去掉腰圍,恢復腰部的正常活動。
除了佩戴腰圍外,患者可以輔以一些輔助治療手段。如盡量多臥床休息、嘗試按摩、加強鍛煉等,可以嘗試游泳(蛙泳)等體育運動,或在醫(yī)生指導下做“拱橋”“飛燕”等腰部功能鍛煉。
如何挑選一條好的腰圍?
市面上的腰圍產品眾多,消費者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腰圍呢?
消費者在選購時,要盡量選擇堅挺而柔韌的,大小盡量與自身腰部的長度、周徑相適應,上邊抵著肋骨,下邊到達髂骨,以略向前凸為好,有大、中、小三種標準型號,患者能夠自行調節(jié)。不要使用過窄或過短的腰圍,可先試戴半小時,以不產生不適感為宜。
此外,市面上的一些商家還推出了帶有自發(fā)熱等功能的腰圍產品。對于這類帶有附加功能的腰圍,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特點與要求進行選擇。(稿件整理:郭厚杰;審核專家:山東藥品食品職業(yè)學院 袁萬瑞)
(責任編輯:張可欣)
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!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082號
?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-1
《中國醫(yī)藥報》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